查看原文
其他

“一切都是为了孩子”,也许是将孩子沦为了自己的替身

春风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-04-29

点击↑ “曾奇峰心理工作室”,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



再多吃点,听见没有?

你怎么还不刷牙?

都几点了怎么还不睡?

你怎么就不知道好好读书呢?

明天就开学了你作业咋还没写呢?

出门穿个厚外套,我让你穿个厚外套你听见没有?

你咋还和XXX玩呀,他这次考试都退到哪去了,别和他再玩了听见没?

玩这有啥用呀,以后能当饭吃吗,能让你考上大学吗?有这时间多做几道题。

……


当妈8年,听到了很多很多“有趣”的亲子故事。大多是鸡毛蒜皮的事,却也是亲子间最常见的冲突。


从吃饭、穿衣、睡觉到写作业、玩游戏、交朋友……见缝插针、无处不在的家长,让孩子不胜其烦,但父母却未察觉。因为大部分父母都在这些唠叨里加了“用心良苦”这个佐料。大多都打着“都是为你好”的旗子,显示着父母的自我牺牲精神。应该不止一个妈妈说过:“我宁愿他现在恨我,也不愿意他长大后悔!”多么悲壮的桥段,生活里处处都有的戏码。


可是回头仔细地再看这些戏码,就会有“吊诡”的发现。


这样的父母大多数没有“自己”,于是将孩子沦为自己的“替身”。


你就是爸妈的全部希望,是爸妈的命,爸妈以后就指望你了,为了你爸妈吃再多的苦都值得,调起太高,破音的时候自然可能会更难堪。



1.

都陷在自我欺骗的戏码里


有一位妈妈,年轻时因父母的关系进入国企,以为一辈子吃穿不用愁,整天喝茶聊天混日子,人到中年体制改革,日子一下混到了头,突然失业。丈夫的不理解无疑给婚姻带来了危机,她顺利地把生活重点转向上高中的孩子,和丈夫两地分居过上了租房陪读的日子,她常爱和孩子说:“好好学,为了你能考上理想大学我扔下你爸放弃工作,考不好你都对不起我。”



乍一看,母亲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,这个妈妈挺伟大。仔细想,不去工作、两地分居真的是为孩子吗?难道不是因为自己无力面对突然失业,婚姻亮灯的现实,孩子便成了理所当然的借口,一句“都是为孩子好”听上去合情合理,却掩盖了母亲自己的难堪,一个无力处理自己现实困境的妈妈,躲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假面下,孩子要多内疚才能配得上母亲所谓的付出,他甚至不敢活得太快乐。


父母们陷在自己编织的剧情里,不肯面对现实。甚至自己都信以为真,我为了孩子连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搭进去了。试想如果孩子不符合期待,对于这样的父母就是致命的打击。自己活得不成功,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,换来的却是不符合期待的孩子,她那么委屈以至于愤恨是合理的,是不需要控制的。



2.

是“控制”不是爱


我的一位朋友,她有一个外人看来很优秀的儿子,学习好又听话。


同事们和她聊天都会羡慕她的孩子让人省心,多么地符合世俗期待。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,孩子患有很严重的强迫症。


孩子从小在一个高控制的母亲养育下长大,吃饭,穿衣,睡觉,读书、交朋友都要妈妈说了算。孩子有次过生日,好朋友送了一个毛绒玩具,孩子十分珍惜,一直玩到十几岁。妈妈觉得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玩毛绒玩具太幼稚,况且那个送玩具的朋友因为学习不好早就被妈妈禁止来往了。


某一天,妈妈实在看不过去。伸手去拿玩具“你一个大男孩总是拿个毛绒玩具像什么样子?把它丢掉吧!


孩子大吼到:“你干什么?不要碰我的东西,这个玩偶我是不会丢的!”


这是儿子少有的反抗,母亲愣住了,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愤怒。儿子的反抗诱发了妈妈的愤怒,激发了她撕碎玩偶的冲动。


母子俩开始抢夺,甚至有了肢体冲突,少年不小心把母亲推倒在地,两个人都愣了一秒,下一秒母亲狠狠地甩了孩子一耳光。孩子呆住了,她趁机抢过玩偶,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两下就把玩偶撕得粉碎,里面的填充物飞得到处都是,这还不解恨,顺手就将玩具扔了出去。


孩子歇斯底里地哭,妈妈也跟着哭,不同的是这一次男孩哭了整整一天怎么也停不住。多年的压抑情绪像洪水一样决堤而出,远超负荷的控制击垮了孩子最后的理智。


妈妈惊呆了,发现孩子不同寻常的反应,陷入深深的内疚里,我给你买个一样的回来好吗,孩子说什么都不要,就要原来的。爸爸赶紧去垃圾桶找残破的布偶,可是已经被清理掉了。爸爸没办法带着孩子追着垃圾车找回了一部分,孩子才停住了哭。


从此,孩子变得强迫,自己的任何东西都不给父母碰,更不能丢,包括自己产出的生活垃圾也不能丢,易拉罐、牛奶盒……全要堆在自己屋里,去医院确诊为强迫症,已经到了需要用药的程度。


妈妈内疚不已,我当时怎么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呢?



在当时,高度控制的母亲心理只有争斗和输赢,根本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半分,她哪怕是问一句为什么你不肯丢?也许结果就会截然不同。


孩子用自己的“强迫症”惊醒母亲,为自己争取了一定的边界和自由,只是这代价似乎有点大。


同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万千家庭中,因为不肯多吃两口饭,不肯按父母要求的时间刷牙睡觉,不肯读妈妈要求读的书,不肯绝交不该交的朋友……


父母们无法控制这愤怒,大打出手,然后又深感内疚。他们从来没有认识到,在整个故事里是父母陷在自己的戏码里不肯审视自身的信念和行为。父母们傲慢偏激,用自己局限的经验来管控孩子,却很少有一丝丝的尊重。



3.

戏精父母们如果真爱孩子就应该看见自己的问题


❶ 父母常常边界不清,过度侵犯孩子自由。比如上面的母亲连孩子交朋友都要自己说了算,有的家长常常偷看孩子的日记,孩子和朋友外出要求时刻汇报情况。


❷ 父母常常不肯倾听,缺乏同理心。比如孩子因在学校与同学起冲突和家长抱怨,家长常常不能积极倾听诱导孩子自我梳理自己的情绪,而是批评说教。


❸ 父母常常自我欺骗,对自己不够诚实。比如夫妻关系不好,无法面对离婚后的窘迫困境,就找借口说为了孩子,比如孩子的行为触犯边界却假装可以接受,堆积过久突然爆发。


❹ 父母常常不肯为自己的情绪负责。在单位里受了气,回到家积攒的怨气被孩子的某个细小行为一触即发。


❺ 父母常常抱持错误信念却不肯自我调整。认为学习不好就一无是处,常常因为这个错误信念看不见孩子的闪光点,一味贬低打压孩子除学习之外的其它兴趣。



4.

作为父母,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跳出戏码


❶ 用信任替代控制。把管理的权利还给孩子,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,遇到问题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解决,同时保持连接和支持。告诉孩子,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及时求助父母,如果孩子来寻求帮助应该及时给予情感和行动上的支持。尊重和信任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,让亲子关系变得轻轻松松而不是倍感压力。


❷ 学会倾听。要知道问题并不只是用来解决的,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是父母理解孩子的契机,通过倾听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,并给予全情的回应;当孩子说心情不好,他可能是遇到了朋友间冲突,被人误解的愤怒,学习的困扰……这些都要积极倾听才能帮孩子理清楚问题。


❸ 做真实的自己。要照顾到自己的真实需要。要承认自己的局限性,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盲点,不断反省自己,做到内外一致、真诚一致地表达自己,父母的真实会带给孩子安全感和内在力量;


❹ 认清自己的需要。知道为自己负责任,不断让自己成长,父母要和孩子一同成长,才能让自己和孩子内在完整;父母是人不是神,父母也有自己的需要,不要为了孩子过度地压缩自己的需要,要知道只有自我充分得到满足才能在关系里滋养别人。


❺ 审查自己的错误观念。适时做出调整,觉察自己那些限制性信念,打开桎梏,跳脱出来,看清自己的局限,谦逊的父母才能与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紧密联系。要常常问自己:是这样的吗?真的是这样的吗?如果不这样会有什么毁灭性的后果?


纪伯伦说:你可以拼尽全力,变得和他们一样,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,因为生命不会后退,也不会在过去停留。


荣格说:在安全的环境下,春来草自发,孩子自然有向上和向善的内在成长动力,会成长为他自己的样子。


当我们抛弃想要孩子成为这个或那个的野心和框架时,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自己内在的智慧。


作者:春风 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主治医生,中科院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研修,在自我身份认同的路上,遇见精神分析遇见自己。


课程已更新至20集,在第18集的《冲突》小课里,讲到冲突模型的大约表达是:万病源于内心冲突;内心冲突是外在冲突内化的结果,并讲解了8个常见的冲突,具体内容邀请你收听最新小课


长按下方二维码立刻学习


30节精华音频+文稿

读懂8个心灵面具

解读4种负面情绪

剖析2种家庭关系的相处之道

获得精神分析的全新视角

曾奇峰老师首个大众心理课

这门课总共分为五个板块、全30节,原价299元,现在仅需159元(在我们平台有2个月优惠期,后续恢复原价后不会再有更低的价格)。9月30日上调至199元。

抢购价倒计时仅剩02天


RECOMMEND推荐阅读

你点的每个赞,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


预约咨询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